1. 首页 > 快手教程

书摘号视频怎么做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书摘号视频怎么做,以及阅读的方法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阅读完,希望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

生活平淡无趣怎么办

转移注意力,让生活充满创造力。

1、让自己时刻处于创造力的系统之中。

什么是创造力系统?就如一个人卷入了一场车祸,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司机比较年轻,经验少。不过司机的原因只是其中的一个,还有当时的路况、其他车辆、天气等原因,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才酿成了一场车祸。

创造力系统跟这起车祸一样,它是多个因素构成的一整个系统。系统内的各个要素通力合作,才导致了最后创造力的诞生。

创造力系统中,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包括新技术的爆发、行业评价标准和学界风尚,这些都是系统中的外部环境因素,当然也需要个人的天赋、努力再加上一点点幸运的成分。

这时候,我们就要反思下自己平时所处的环境是否具备创造力系统的这些要素。

就如形象上的创造力来讲,你自己是否能接受到新的形象搭配的理念,并且周围人的评价标准是给予你正向的鼓励还是负向的打压,当然所在公司的主流审美也决定着你的创造力如何。

我创立的“美•力帮”社群,旨在带领万千女性实现形象逆袭,所以这个社群努力在打造有关形象的创造力系统,例如我会通过讲述一些创意搭配的法则,让大家掌握评价标准,并且鼓励学员多做尝试,让自己的形象具备更多的可能性。

2、让自己成为更有创造力特质的人

有创造力的人有一个共通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有惊人的适应能力,几乎能够适应任何环境,利用手边的任何资源达成自己的目的。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任何最合适,那就是“复杂”。

复杂指的是,富有创造力的人身上,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两种极端性格。比如,他们同时具有侵略性和合作性,既内向又外向,既传统又保守,既专注又超脱,既喜欢玩乐又守纪律,通常体力充沛但也有沉默不语的时候,可以在幻想与现实之间转换。这种复杂让他们能够表达人类的所有潜在性格,就像白色光谱中,包含着所有色彩一样。

可能你会觉得,这样复杂的性格不会感觉分裂吗?恰恰相反,在心理学大师荣格看来,每一个突出的人格中,都包含了一个被压抑的阴暗面,比如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内心会渴望着控制别人。但大多数人为了顾全形象,并不承认性格中的另一面,所以人们就经常跟自己较劲,想要突破被扭曲的自我。

荣格认为,拥有多样性的人格反而是人们成熟的表现,因为他们承认自己的多样性。富有创造力的人恰恰都是融洽的多面体,他们不会压制性格中的某一方,然后试图达到一个平衡点。他们会根据情景的需要,从一个极端转变为另一个极端,他们确定自己体验着两个极端,但却不会感到内在冲突。

我们要努力适应自己复杂的人格,并且培养自己的复杂人格,增加自己所欠缺的另一个极端性格,这能够帮助我们补齐世界的另一个纬度,让生活的乐趣翻倍。

3、空闲时光可以激发创造力

空闲时光让问题能够在一段时间里隐藏在潜意识中,也让理性退居幕后,好给你的思维有智力探索的时间。即创造力必须是一个极度浪费时间的过程,所以,总是处在忙碌中的人通常是没有创造力的的,这也是为什么,莎士比亚坚持在写不同的剧本之间空闲一段时间的原因。

4、专注提升创造力

就如热力学定律说的熵的概念一样,一切物质都是在从有序变得无序,如果没有人为的干涉,人类的意识系统也总是朝着无序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精神熵。

意识的混乱是幸福的杀手,因为它会让人不安,人在这种状态下体验到的只是空虚和渺茫。如果你能够让意识时刻集中在一件事上,那就可以抵抗精神熵,让意识没有机会变得混乱,这种专注的状态,就是心流,也就是创造力体验。

5、环境和规则的改变会激发创造力

我们要尽量注意,让环境跟自己达成和谐。可能你没办法选择生活在晴天多的地方还是阴天多的地方,但你可以选择避开消耗正能量多的环境,如果一个地方总是让你产生自满情绪或者时常让你觉得无法忍受,你就要考虑换个环境了。

人人都可以改变的,是你所处室内环境的布局,比如,传统日本家庭中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和家具,这种中性的风格有助于人们保持专注,而维多利亚时期的房间却挤满了笨重的加剧和繁琐的装饰,但这也能给人带来了掌控感。关键是,找到适合你自己的风格,它能让你有效地利用注意力。

6、好奇心是创造力的动力源

你可以培养自己的好奇心,比如可以为每天的生活制造一些惊奇,在你经常走过的路上发掘一些好玩的东西,品尝一下咖啡店里的新品等。

培养了好奇心后,我们可能会发现你在之前从未探索的领域,还有一些没有开发的潜能,也许它就是你未来长期的兴趣。

当发现了兴趣之后,第二步是享受好奇心。你可以让自己每天怀着明确的目标醒来,富有创造力的人从来不发愁起不来,因为他们总有一些有意思的事急着去做。

在享受了好奇心之后,我们还要保护好创造力。因为精神熵的存在,人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破坏好不容易找到的专注力。所以,有创造力的人跟普通人的最基本区别在于,他会保护创造力,把注意力多留一些给创新。

***阅读的方法***书摘2

01

书籍里最珍贵的部分,是那些和我们的直觉、本能不一样的思维方法。

读书多的人,不仅仅是谈资多。面对同一个事实,他们还能够转动自己脑子里的各种“精神装置”,放出各种“小精灵”站到事实的各个侧面。他们能看到一个更立体、更复杂的世界。而不读书的人,对此茫然无知。

放弃细节,只观大略;屏蔽敏锐的觉察力,用“钝感力”重新理解万物。

面对他人各式各样的毛病,有些人耿耿于怀,有些人不太在乎,有些人视若无睹。人们的感觉各自不同,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就是只有对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计、泰然处之,才能开朗、大度地生活下去。

在各行各业中取得成功的人们,当然拥有才能,但在他们的才能背后,一定隐藏着有益的钝感力。

善恶只在一念之中,而一念只在方寸之间。无论我们表面上看到了什么,如果不能由此追溯他人的动机,体谅他人的处境,我们的道德评判就难免苍白。

我们总爱想象结局。但结局之后,总是另有终局。

我们看见一只昆虫,立即就会想到它的某些主要特征,而后对它进行分类——是一只苍蝇。在这样的认知体验中,有些奇妙的东西也已失去。一旦我们把周围的东西贴上标签后,我们就不太想再仔细看它们了。语言是我们理性自我的一部分,暂时放弃它,是为了给我们的直觉自我以比较自由的空间。

02

好的战略,不是为了让我们在具体的博弈中取胜,而是为了让我们手中握有更多的选择。

阅读也是一样。它未必能让你功成名就,但确实可以让你手中握有更多的选择。

到陌生地方去,纸上卧游也好,实地观光也好,我们都身负一个目的——对自己原本生活的超越。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大多数时候,我们真的就是一个“概念和观念的容器”。所以,才有了据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下的那句话:“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信息太多,我们只有大量忽视事物的过程、细节和感受,用标签来思考,才能保持内心的安顿,才不会被沉重的知识负担压垮。

有句话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反过来也成立:时代的一座山,落在个人眼里,可能不过就是一粒灰。

通过阅读来反抗世界简单化、标签化的趋势,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回到具体的人,通过他的眼睛,看到真实的、复杂的、多维度的世界,这是阅读带来的机缘。

03

意义,没有那么玄虚,不过是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大的东西,“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然后把自己放进去。

文明,是通过“历史先例”获得意义;个人,则是通过“人格模板”获得意义。

因为有了陶渊明,后世所有失意的中国人,不管是被动失意的,还是主动辞官不做的,当心里烦闷的时候,都可以来到陶渊明这个名字旁边坐下,和他聊几句,听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者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从此,我们中国人就知道了,人在飞黄腾达之外,还可以有另一个努力的方向:拼尽全身力气,和山川田园融为一体,度过普通而有真趣的一生。

陶渊明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例子。我们绝大多数阅读,其实都是在收集这样的人格模板。心中存着它们,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我们都不会感到孤独。

一个爱阅读的人,有两种方式从书籍中获益。

一种是学习书中的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现实世界的竞争力;另一种是通过感知历史先例和人格模板,获取意义资源,把自己融入更大的共同体中,找到同盟军,从而获得力量。

04

所谓“优化”,就是对事物进行量化管理。没有量化,就没有优化可言。

“所有人的建议,都是毒药,而所有人的经历,都是宝藏”。

有用的不是抽象的道理,而是具体的行动指令。

一本写得好的“行动建议之书”,用心总是非常慈悲。它会体谅读者的真实处境,然后把具体的行动指令嵌入这些真实处境里。

行动建议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要嵌入听建议的人的真实场景中。

一本好书也是这样,一边给我们信心,一边陪我们把路走完。

人类只要行动,就会制造一个事件。只要有了事件,就一定会产生结果。而这个结果,就一定会超出行动之前的预测和期待。世界就是这样在人类的行动中滚滚向前,不断产生出人意料的新事物。

学问精深的专家对“常识”的定义,和普通人往往大不相同,容易把自己研究领域中相当专门的知识,当作常识要求孩子必须掌握,“怎么可以这都不懂?”于是专家的“常识”一粒灰,压到普通孩子头上就是一座山。

“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的影响,就好比是阳光对树木的影响。是一样的,但重要的是,树木在接受阳光的营养,它是以树木的方式在成长,而不是以阳光的方式成长。不要害怕影响,所有的影响,只会让你越来越像你自己,而不是像别人。”

让精彩的人物充分影响自己,我们只会越来越像自己,而不会像别人。

大脑是生物学的奇迹。但就像我们其他部位一样,它喜欢偷懒,在可能的情况下会选择阻力最小的道路。为此,大脑会给某些进程降格,甚至索性跳过某些进程,以节省精力。这意味着大脑总喜欢走捷径,免得考虑每一个细节。在现实生活中,大脑会敷衍塞责,导致我们每天犯错误。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

阅读之所以能提升人的心性,不就是因为那些好文字能把心底事写成人间事,把人间事写成宇宙洪荒中发生的普普通通的事吗?

享受,是感官接受外来的刺激;而兴趣和爱好,是多了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形成了“兴趣—能力”的循环。

爱音乐,可曾专攻过某项乐器?爱美食,可曾在烹饪技巧上有过精进?爱旅游,可曾深研过某地的历史和风物?爱电影,可曾试着拍摄、剪辑过一个视频?如果尝试过,那你就已经在“爱好”的路上了。如果没有尝试过,那你就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娱乐消费者。

一般人认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心无牵挂、感受最敏锐、完全放松的时刻,其实不然。虽然这些时候我们也有可能体会到快乐,但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

游泳健将在最刻骨铭心的比赛中,可能会觉得肌肉酸疼,肺脏几乎要迸裂,说不定还疲倦得差点儿晕倒——但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美妙的一刻。掌控生命殊非易事,有时根本就是一种痛苦,但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说得更贴切些,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这就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幸福”的状态。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痛苦”和“无聊”都不是坏事。它们都是老天爷给我们发来的信号——

如果痛苦了,就说明我们该赶紧去干点有用的事了,以获取资源、平息痛苦。

如果无聊了,就说明我们该赶紧去干点有趣的事了。

无聊不是一段劳累生活的尾声,而是一段崭新旅途的序幕。

随便说出口的一句“蠢货”“坏蛋”,实际上伤害的是我们自己从外界获取智力资源的能力。

人性恒常。生活在繁荣、安全和进步中的一代人,是经受不了人性阴暗面的突然反噬的。

苦难刚降临的时候,通常不太像灭顶之灾。它会一点点袭来,狡猾地让人看到一点点希望,然后再一点点把人性中最不堪的一面逼出来。

我们人格养成的成果,配得上那些人为我们所受的苦难吗?

许多令人悲伤的事物,都因为我们认为自己独自承担了这样的苦难而更令人难受。

我们认为自己的烦忧是一种诅咒,或是揭露了我们邪恶卑鄙的本性。如此一来,我们的苦难就毫无尊严可言,而是我们恶劣的本质所应受的惩罚。

我们需要帮助,才能在自己最糟的经验里找到光荣,而艺术正能够为这些经验赋予社会性的表达。

把悲伤上升到整个人类的经验中,使其成为公共品,个体的悲伤才能获得尊严。

今天我们看到的苦难,只是前人的日常。

读书的结果不是记住了什么信息,而是能够看到那些自己倾慕的人,感知他们的境遇,为他们欢喜,为他们赞叹,为他们流泪,从此把他们留驻在自己的世界中。生命中每多一个这样的人格,我们就向更好的自己迈进了一步。

通过阅读,进而调用我们头脑中的“人格储备”,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难想象出来。

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其实我们也可以倒过来用这层意思。

当一个人的人格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他就在帮助我们思考。很多时候,他不必真的发言。他在,故他思。

决定选择的,更多的是所处的位置。所以,调用大脑中的人格模型,也是在做一个思想实验——强行把当下的自己切换到一个别人的位置上,然后想象自己该怎么做。

寻求“人格”的帮助,甚至都用不上他人,用自己就够了。更准确地说,是用想象中不同情况下的自己。

假设你是一名家长,正在骂孩子,骂得特别生气。这时候有一个锥心之问:你真的很生气吗?你可能会说,我被孩子气糊涂了,就是很生气。那我们再假设一种情况:孩子的班主任突然一个电话打过来,你接起电话,是不是马上就能摁住怒意,口气平和起来?

面对老师能摁住脾气,是因为你很自然地切换了自己的情绪状态。而在孩子面前摁不住,无非是因为你觉得自己手中握有权力。

有一个很有趣的思维方式,叫“10加10加10思维模型”。意思是,当我们要做一个决定时,我们需要想象另外三个自己:10分钟之后的自己、10个月后的自己和10年后的自己。想象一下,他们会如何看待当前的这件事?

1985年的一天,在英特尔的两位创始人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和戈登·摩尔(Gordon Moore)之间,发生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

我还记得1985年的一天,那时我们已经在漫无目的的徘徊中度过了一年。这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意志消沉地与英特尔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戈登·摩尔谈论我们的困境。

我朝窗外望去,远处,大美利坚游乐园的“费里斯摩天轮”正在旋转。

我回过头问戈登:“如果我们被踢出董事会,他们找个新的首席执行官,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戈登犹豫了一下,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

我死死地盯着他说道:“你我为什么不走出这扇门,然后回来自己做这件事呢?”

如果我们觉得一件事情很难,不过是因为我们身上有过多的、毫无必要的负担。这时,如果换一个陌生人的视角,就可以轻装前进。

通过阅读,我们得以进入万花筒的魔法世界。身体像最缓慢的植物一样安静,头脑像最狂野的动物一样奔行。

我们就这样,以文字抵达理想意义的远方。

关于书摘号视频怎么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书摘号视频怎么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