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手教程

文案“段子手”杜蕾斯蹭苹果热点 ,最后如何翻车了?

文案“段子手”杜蕾斯蹭苹果热点 ,最后如何翻车了?

苹果手机推出5G系列最后不幸翻车,被罚款80万。但是其实社会上很多大众并不会在意到这个“翻车”的事情,对于杜蕾斯的广告还是津津乐道的。首先,杜蕾斯的广告文案一向是惊为天人的,经常蹭社会热点,还和一些名声很大的品牌进行合作,根据热点或者是对方品牌的性质提出有关自己品牌的广告,甚至还会有一些暗示性的语句。杜蕾斯的文案真的是让业内的广告人都感觉啧啧称奇,在一些暗示性的语句背后,其实也是打着一个“擦边球”,每次都能让人感觉有点那个意思但是又假装没有那个意思,而且也嵌入了自己品牌的调性,甚至结合了其他品牌的特点。虽然可能对于产品的介绍没有特别多,但是更多的是对于这个品牌名声的打响。每次的广告文案都能成功冲上热搜,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所以无论怎样,杜蕾斯的广告目的都达到了,让这个品牌的名声更加大。但是另一面,这些“擦边球”,是否可以每次都顺利通行呢?在广告法里,对于广告的字眼,宣传的内容其实都有严格规定,虽然只是暗示性的词语,但是大众都基本能理解到,甚至是通过网上相互讨论了解到这句话背后的意思。通常,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都是很难直接放在阳光底下的,并且在长久的传统观念以来认为是很私人的事情。虽然现在的社会也在逐步开放,但是对于这些话题的看法也不是完全放开了。所以,每次对于杜蕾斯发布在公众平台的文案,大家都会带有一种猎奇的眼光去看待,也带有一点独特的意味。所以,对于杜蕾斯的“翻车”,虽然对于企业来说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更大的广告效益却仍然丝毫不差地达到了。

杜蕾斯文案玩翻车,令网友大骂“下流”

杜蕾斯文案玩翻车,令网友大骂“下流” 热点追得快、文案写得妙——被视为国内社交广告标杆的杜蕾斯,在与合作七年的业界“最佳CP”环时互动解约后不到半年,就因为和饿了么、喜茶联名广告的“下流”文案而惨遭“翻车”。 杜蕾斯与喜茶合作的文案,将人的体液与奶茶进行“相似联想”,这种重口味的性暗示,分明是不顾同桌女生讲黄段子的中年大叔同出一辙。与饿了么的合作文案“喂饱每一张嘴”,更是无聊猥琐的低级性暗示登堂入室。 这两则文案无疑都超出了大部分用户的承受能力,令人深感不适,倍觉冒犯。不仅杜蕾斯7年以来营造的雅痞形象沦为流氓,更把喜茶、饿了么都拉下了水,很多人都表示以后都再也没法喝喜茶,不敢再叫饿了么。 杜蕾斯的此次“翻车”透露出起新social代理有门互动在把握尺度方面的“低敏感”,以为围绕“性”的创意就可以疯狂撩拨用户,百无禁忌。而杜蕾斯广告多年以来不坠的口碑也给了新代理机构以信心,以为目标受众会对杜蕾斯的广告尺度有更高的宽容度。 殊不知,杜蕾斯打造的“色而不淫”、“风流不下流”的形象轻而易举被摧毁。 其实,杜蕾斯之所以成为业界标杆,每有热点人们就翘首以盼“杜蕾斯会怎么跟”,并不一定是文案互动的创意有多高明。它的强传播性或许只是(又一次地)沾了安全套题材的光。 我们的社会传统不支持,不提倡坦率地谈论性爱,于是国人对关于性的隐喻与暗示有种超出普通看待的,过度的挤眉弄眼式兴奋,“内涵”文化实际上是外放被压抑的结果。 很大程度上,杜蕾斯广告互动成功利用了国人对于性爱话题的“欲说还休”,一次次用新的隐喻去挑逗公众g点,拓宽人们对于性爱的想象空间,与围观者达成一种“你懂的”默契。 正是因为杜蕾斯广告互动的努力,性爱隐喻也可以高端大气,而不是围绕着体液、姿势、谐音等令人生理不适的“低级梗”,而可以兼具智性、美感、优雅、幽默。 然而,即便如此,踩着“性爱”的钢丝做“命题作文”,仍然无法摆脱“生理联想”的创意手法,广告互动只不过是通过更高级隐晦(多转几次弯)的文案和海报,将创意进行了精心的包装,人们在惊叹于包装的巧思、转折的脑洞之余,就会忽略内核创意的“低级”。 这种欧美广告界常见的创意广告,在国内往往敌不过要求简单粗暴、“别弯弯绕”的甲方,在杜蕾斯互动手中却可以自由绽放,无非是因为国内用户对于性爱题材的无师自通,如鲁迅所说的“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的卓越想象力。 而杜蕾斯在有门互动手中的此次“翻车”,不过是退回到了同行业性爱创意的一般水准。君不见,虽然屡屡“翻车”,但是国内打“性暗示”擦边球的低级广告还是层出不穷。 美团、饿了么、绝味鸭脖等“大品牌”都未能幸免,更不用说各种少人关注的.小品牌了,它们绝大多数都没有杜蕾斯互动这样高超的“包装术”,而只能沦为露骨的性骚扰,往往还伴随着对于女性的明显恶意。 其实,商业广告作为一种最为“保守”的公众宣传,出于“直指人心”的考虑与创意的比拼,往往要包裹以社会价值的“糖衣炮弹”。 如娱乐新闻也在映射、影响着社会的婚恋观念一样,广告创意同样也是社会价值体系的一面镜子,杜蕾斯此次的“下流广告”根植于职场、饭局中低俗黄段子泛滥的土壤,而之前环时炮制的“高级广告”则利用了国人对于性爱的复杂心理。它并没有帮助全社会对此敏感话题“脱敏”,反而在一次次地罩上“质地更好”的“遮羞布”。 相比之下,“翻车”的杜蕾斯广告反而更是一记警钟,更能让我们反思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大大方方、不遮不隐地公开谈论性爱这件日常之事。 当然,更有追求的广告则应该勇于挑起敏感的社会议题,比如SK-II在春节期间推出的为单身女性发声的反催婚广告,主动挑开了“剩女”、“不孝”这些商业话语体系中不敢触碰的禁忌,注定会陷入价值分裂群体争论的漩涡,引来各方的批评。然而,这种勇敢无疑值得鼓励。 当然,没有谁天真到能把社会进步寄予商业广告的“破冰之举”,只是希望它们不要为落后的价值观添砖加瓦,乃至于在浑然不觉中利用、强化它们以谋私利。 这需要我们行使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权利,让商业广告这一无孔不入的舆论空间站在光明这边。

文案“段子手”杜蕾斯蹭苹果热点 ,最后如何翻车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